一直以来,残疾儿童入学接受教育是困扰残疾家庭的重大问题。对于残疾儿童来说,身体的残疾几乎无法改变,但除了身体残疾外,心灵深处更有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痕。能否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教育,沐浴全社会爱的阳光,这是广大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深切渴望和期盼的。
2013年,中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招生,开始招收适龄有智力障碍、听力障碍、语言障碍的孩子入学就读,这给广大残疾儿童及家长带来了希望的曙光,也为残疾儿童插上了梦想的翅膀。
“学生的校服、生活用品、学习用品、一日三餐等全部由我们学校承担,不向家长收取一分钱,真正办成全免费的教育”。校长邵俊宁说。
学校创办以来,一件件喜事让学校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,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。
2014年至2017年期间,学校争取到自治区专项资金270万元,自筹资金110万元,配备了康复设备、公寓管理系统,铺设了悬浮式拼装操场,实施了“智慧校园”一期工程;2018年,又争取到了学校薄弱项目改造,新建了一栋综合康复实训楼,学校的康复水平和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。
近年来,中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承办了全县办学特色观摩会,国家、自治区、中卫市、中宁县各级领导先后来学校视察和调研,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《朝闻天下》、宁夏日报、宁夏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了全面报道,使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,关注度也不断提升。
近年来,一项项创新让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壮大,教育质量不断提升。
“在一切为了残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引下,我校本着一年打基础、两年办规范、三年有特色、五年区知名的工作思路,不断创新管理理念、优化管理过程、完善激励机制,精心摸索切实可行的特殊教育之路,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天。”邵俊宁说。
教师队伍建设方面,中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注重修师德、塑师魂、讲师表、练师能,建设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;教学工作中,重视听障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提高,重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,重视劳动技能教育的强化;开创了早期干预、晚期补救、送教上门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。
“目前,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6.7%,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,听说读写等学习能力明显提高。”学校办公室主任潘俊毅说。
积极开展骨干教师与贫困学生、重度残疾学生“一对一”帮扶,发动教师通过学习辅导、心理疏导、送教上门等形式,为贫困学生、重度残疾学生送温暖、促成长,是学校在教学方法上的一项重要创新。
“我们开始也不懂,只知道让娃吃饱穿暖,布老师来我们家里给我们和娃上过课后,我们才知道要多和娃说话、沟通,给娃按摩,前几年娃受苦了。”残障儿童的父亲田春明说。
为了提升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,近年来,中宁县特殊教育学校设立了十字绣、钻石贴、丝带绣、洗车、烹饪、种植、绿化等培训班和实习基地,培养残疾学生的一技之长,让他们一毕业就能直接走向社会并顺利找到工作。目前,通过“晚期补救”教学方法毕业的6名大龄学生已找到工作,月保底工资1000元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6年来,中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先后获得了“教育工作先进奖”“县域均衡发展突出贡献奖”等荣誉称号。面对这一个个厚重的光环,邵俊宁告诉记者,“这是对全校教职工辛勤付出的肯定,更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动力。”在他看来,为残障孩子撑起爱的天空,让他们活得健康快乐,这既是他最大的心愿,也是38位教职工最期盼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