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中的张永生
艺术来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。所有瑰丽的篇章,都凝结着现实的点点滴滴。文学创作陪伴着张永生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,记录着他的美好人生!
张永生,生于1956年,沙坡头区文昌镇五里村人。他1971年参加工作,198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,他创作的小说、散文、报告文学散见于区内外报刊,撰写的多部电视专题片经拍摄后在宁夏广播电视台播出,著作了长篇小说《底色》《商道》和长篇报告文学《百年梦寻》(与人合著)。1994年1月,张永生调原中卫县文联工作,担任《中卫文苑》常务编辑,2005年起担任《沙坡头》文学期刊副主编、执行副主编、执行主编至今。2007年至2008年被《中国作家》杂志聘为签约作家。作品屡获各类大奖。
张永生说讲故事是作家的基本能力,但通过故事这个载体作家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,这才是一个作家所追求的。所以他从父辈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着笔,成就了著作《商道》。这本书是藏在他记忆深处的多个故事串连起来的,书中的每个重要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人物原型。其中的一个人物就是他的姨奶奶,他的姨奶奶是个二房,他姨爷爷从外地来创业,置下了一片家业,刚解放就病故了,书中的那座四合院也是他亲眼看到过的。张永生说,《商道》里的故事都是他听祖辈和父辈讲的,是真实发生在亲戚或者邻居家的。那代人有自己的追求,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现在的人要深,都懂得“贫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道理。所以,为富不仁是那个社会所不齿的,不是哪一个阶层或者说哪一个阶级的事。观照眼下的社会现象,富人不少,但有的人富了,却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撑,也就缺少了一种对社会的担当,显得有些富而不贵。从两个时代的两种人生经历来看,他同情前者,最起码他们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,而后者,崇尚的是“狼文化”,也就是丛林法则。这部书对张永生的人生起到的作用就是思考有了深度,不会再被一些所谓时髦的东西忽悠了,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写。
《商道》这部作品是写一个小商人的家族史。褚耀先从爷爷、父亲到他经过三代人的努力,完成了一个家族的蜕变。褚家经过是由驼夫起步的,毫无疑问,褚耀先的爷爷和父亲在驼道上走得很艰难,尽管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悄悄地积攒着财富,但他们仍处于社会的底层,也就是说,他们仍然是穷人。到了褚耀先手里,褚家的命运及社会地位才有了改变。小商人的日子过了没多少年,褚家的命运又发生了改变。解放了,穷人翻身当家作主,历史洪流势不可挡,褚耀先无可选择地处于社会洪流中,成为革命的对象,从一个商铺的掌柜变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。在之后的岁月里,他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政治运动。在困顿中,是他过去种下的果救他于厄运之中。褚家是殷实之家,褚耀先又有点文化基础,眼界宽泛,加之出身底层,同情革命,褚家也就发生了大女儿参加革命并献身战场的事情。当然,这些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,也是褚耀先命运发生转折的一个节点。
这部作品蕴含着一些人生道理。张永生认为古人有“文以载道”之说,这个“道”在他理解就是正义、正气、正能量,就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、基本秩序。这么说并不是他自己有多大能量要口出狂言改变什么,要做个“卫道士”,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他有一种敬畏之心,尽可能地不偏离目标,不将严肃文学庸俗化。
不同年代创造出不同精神文明的产物。在一个商业化了的社会,当金钱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的时侯, 笼罩在社会天空的阴影大家都能看到。为什么会这样?怎么会这样?应该说,有识之士给出了许多答案。张永生是写小说的,在观照社会发展时离不开理性思维,但进入小说创作中就要把理性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,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。没有理性思维,他的小说就会缺乏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力量;缺乏形象思维,小说中的人物血肉就不会丰满,就会显得扁平化、概念化,落入为故事而故事的俗套。在《商道》的创作中,张永生将传统文化的许多理念思想融合其中,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,也是对华夏文明的一种外在体现。在小说的《后记》里,他已经把这个想法表达出来了。
创作对于张永生来讲是他人生重要的陪伴,经历了封闭式写作的苦寂,他依然有新的创作计划。他计划在身体和其他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争取完成《商道》的续集,以他熟悉的故事、人物、生活和自己的经历为素材,再创作几部小说集和散文集,记录自己的文学人生。(“中卫市作家著作馆”推送)